获得省法院“穿越60年时空记忆 回眸30年求索之路”征文 一等奖
走进被称为全国“碉楼之乡”的开平,你会看到一幢威严庄重、优美雅致的欧陆式风格大楼巍然屹立在美丽的潭江岸边,大院中间矗立的独角兽与楼宇正面的天平雕刻遥首相对,彰显着公正与正义的司法文化,这就是开平法院。从新中国成立后建院至今,60年时光荏苒,60年沧海桑田,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见证着这60年历史的开平市人民法院也从昔日一棵幼苗,成长为一株挂满硕果的大树。今天我们通过解读她的兴衰浮沉,或许能为中国法院的发展提供一个观察的模本,更为法院30年的司法改革提供一面镜鉴。
一、风雨沧桑,历经磨难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同年10月26日开平县人民法院成立。1950年3月,法院搬迁到开平县赤坎镇衙前街康乐书院办公,面积有300平方米,一楼设有办公室、审判庭、档案室、厨房等,二楼为干部宿舍。1952年7月法院随县府迁至长沙的一间约270平方米的砖木结构平房办公。1958年11月,开平与恩平合并,当时法院称开恩县人民法院,办公地址设在开平,直到1961年开平与恩平两院分开办公。法庭办公条件更为简陋,说它是一穷二白,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审判庭与办公、合议庭、杂物间“四合一”来使用,可谓是“多功能”办公室。法院交通工具较为落后,1968年前只有部分干部配有旧自行车供下乡办案使用,其他同志靠步行上班。回想当初,因为经济基础薄弱,物质条件贫乏,临时布置的审判庭极为简陋,几张破旧的桌椅,便是审判庭的全部家当。当事人和审判人员围坐在一起,无法容纳旁听群众,此间来立案、执行、咨询的人声、走动声不绝于耳,开庭不像是在进行一场庄严的审判,而更像是处在闹市中,庭审的严肃性无从谈起。
到了七八十年代,交通工具依然短缺,法官还是靠骑自行车办案,最远单程达50余里,往返一次需要两天时间,办案回来,经常是一身土,一身汗。当时的法院只有面包车1辆、囚车1辆、摩托车5辆,黑白电视机1台、24寸乐声牌彩色电视机1台、录像机1台、收扩音机1部供审判庭使用。法律文书和行政文书制作,靠的是书记员、审判员手抄笔写,审判效率极低,后来增添了一台打字机和一台复印机,随着案件的不断增多,依然满足不了办案需要。办案模式单一死板,加之法院没有一个全国正规院校法律专业毕业的法官,当时法院人员由商业、教师、退伍、军转干部组成的“杂牌军”。专业人才的匮乏,严重制约了审判工作的开展。
二、艰苦求索,奋力崛起
在“文化大革命”运动中,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公检法机关被砸烂,保卫组包办了政法工作。1972年10月,法院虽然恢复职权,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极“左”思想指导下,审判工作仍然受到影响。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1979年先后出台了《刑法》、《刑事诉讼法》、《人民法院组织法》等重要法规。标志着社会主义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从“八五”期间到发展的今天,开平法院经历了改革浪潮数载孕育和发展。根据省高院提出五项改革措施,开平法院率先推行“立审执分离”制度,建立统一立案机构;将原来执行庭更改为执行局,实行立、审、执彻底分离;1995年下半年,全面推行民事审判方式改革,切实落实当事人举证责任,实行排期直接开庭和强化庭审功能三项配套改革措施……在改革中寻求出路,也给法院审判各项工作带来了生机。1998年经过全院上下努力,超额完成审判、执行及其他工作任务, 被省高院评为“人民满意好法院”,2005年12月立案庭被省高院评为“立案、信访文明窗口”。
基础建设的发展得益于观念上的与时俱进,历史的跨越有赖于不断地求实创新。多年来,开平法院在各项建设中摸索,总结出与当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发展模式,始终把让人民满意作为工作出发点,坚持以“保障当事人打一个公正、明白、便捷、受尊重的官司”作为工作的目标。并采取了多项利民、便民措施。如案件执行中当事人只需传真身份证及银行账号给执行员,执行局即可通过审批手续将执行款汇入当事人账户,避免了当事人来回奔波于法院;实行立案与缴交诉讼费合并办公,当事人只需在立案大厅即可办理立案及缴交诉讼费一条龙的服务;法院大门口设立了案件排期电子显示屏幕,每天公布各类案件的开庭日期,实现了公开、透明的案件排序,并方便了当事人的查询……档案室里的一份份改革方案,一个个的案件,荣誉室里的一张张奖状、一面面锦旗,记载着法院干警司法为民的热情和奉献,也体现了开平法院在司法改革求索过程的一个缩影。“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这些成绩,只是在法院建设中迈出的一步,成绩只代表过去、未来更意味着任重道远。
三、乘籍东风,阔步前进
跨入新世纪,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开平法院的基础建设更上一层楼。2003年初将一幢旧工厂改建成具有侨乡特色、威严庄重、优美雅致的办公大楼矗立在美丽的潭江岸边,该幢楼房建筑面积达8036平方米。基层法庭的建设按省政府”04”工程要求,每个法庭的建筑面积要达到1500平方米。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五个中心法庭建设到2007年1月全部落成剪彩,从法庭建设功能到外表的设计,凝聚了全体干警的智慧与心血。尤其是赤坎人民法庭建筑融入开平碉楼中西合璧的元素,增加一个巴洛克风格的圆形屋顶,成为赤坎镇一座具有标志性的建筑物。开平法院从此彻底告别了审判和办公“一锅煮”的日子,司法环境和办公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每个办公室和法庭都安装了空调,配备新的办公桌椅、饮水机、沙发及文件柜,全院基础设施和物质装备建设取得巨大成就。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开平法院在交通工具、物资装备方面从无到有,先后配备了各种办案用车39辆,每个法庭也配备了办案用车。如今,干警们实现人手一台电脑,从书记员记录到打印法律文书,全面实现了办公自动化;在计算机网络软硬件建设方面加快了步伐,开通法院局域网,实现与上级法院组网;建立智能办公自动化系统,实行网络办公、网络考勤、网络打印裁判文书;实现了对立案、送达、保全、排期、审理、审限跟踪、裁判文书、电子归档等全过程监督,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了审判工作的科技含量……,科技管理和服务,对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的实践,必将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法治的日益健全,开平法院法官队伍也从小到大、由弱变强,人员文化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近几年来吸引各地人才到法院工作,法官队伍日益壮大,现今拥有本科生97名、在读研究生1人的法官队伍。文化铸造灵魂、文明推动发展,充分体现了开平法院正朝着“文化兴院、知识立院、能力强院”的战略转移,为培养一支 “知识型、专家型”的法官队伍而作努力。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岁月的流痕中,当年小小的平房已变成气势恢弘的审判大楼;最初的审判法庭从简陋的小桌方凳变成了宽敞庄严的法台法椅;曾经的大檐帽、肩章演化成更能体现法官职业特色的法袍、法徽……德沃金曾经说的:法律帝国的首都是法院。开平法院司法为民的情怀没有改变,无私奉献的精神没有改变,崇法护法的理念没有改变,不仅不会改变,并且还历久弥新,将来还会薪火相传,永远伴随着开平法院在法制建设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作者:周长安
二○○九年六月十日
主办:开平市人民法院 网址: www.kpcourt.gov.cn 地址:广东省开平市沿江东路82号开平市人民法院 邮编:529300
粤ICP备19069791号-1号 开平市人民法院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1024×768以上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